宣讲家文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科技辉煌成就与展望

宣讲家文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科技辉煌成就与展望

╯女人,就要忠自我的男人 2024-10-30 了楞学堂 33 次浏览 0个评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我们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谋划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科技界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

  一、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一)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载人航天到深海探测再到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我国建成一大批世界级工程;高质量科普服务惠及我国更广泛人群,深化科学基金改革、不断提升资助效益、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了从追踪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成长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第一,基础前沿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在隐形传态实验、耐碱基因作物发现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悟空”、“墨子”等一批科学卫星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国际竞争力;凝聚态物理、纳米材料等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天眼”、“人造太阳”等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科研利器。

  第二,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我国逐渐在深空、深海等领域抢占若干科技制高点:“嫦娥”探月、“神舟”飞天、中国空间站圆梦;“曙光”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芯片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烃等多项技术成功实现商业化;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万米深地科探井开钻、世界首个全链路全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地面验证系统落成启用。

  第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质加速。以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截至2023年末,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第四,全方位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提出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我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逐年提升。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领域,中国产品正通过技术创新和专利成果刷新世界对我国制造的印象,中国制造的技术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为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第一,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不仅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和可能性;清洁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有效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第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铸就“大国工程”。复兴号高速列车、“东数西算”工程等“大国工程”,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展示了我国在若干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和成就。

  第三,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就美好生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新药研发、高端医疗设备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等,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健康保障。

  第四,区域创新形成梯次联动新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国家主导到市场驱动、从区域不平衡到协调发展的转变,整体呈现东部地区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中部地区开创崛起新局面、西部大开发探索新引擎、东北地区加快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三)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科技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及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绩。

  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引导人才自由流动和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二、树立大历史观 在党领导下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践

  (一)“起步与追赶”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主要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观以及列宁和斯大林的科技思想的影响,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科技发展道路。这一时期,我国科技体系初步建立,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通过改造留用旧中国留下来的知识分子、争取和安置海外人才归国、培养新一代科学技术人才等三条途径,为建设新中国初步组建起了一支科技人才队伍。行业科技发展初见成效,在钢铁、石油、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建设、化工、农业、医学、国防科技等行业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取得了一批可喜成果。1956年,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初步确立了国家科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科研工作系统。

  在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国防科技、航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以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抗疟药物青蒿素、“两弹一星”、核潜艇等为代表的一批重要科技成就。

  第一,党中央对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精确把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对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才在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革命队伍要积极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非常关注国防军事硬实力,他深刻认识到国防安全在当时世界局势下的重要性,军事硬实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战略导弹对国防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事业的探索。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采取的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出色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逐渐从英美国家进口电力、矿产、化工、石油等方面的设备和机床,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开展独立分析和研发工作。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及工业化发展正是在遵循“独立自主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下,才在极短时间内缩小了与美苏的差距。

  第三,高度重视人才并提高待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知识分子大多研究的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这一时期,为改变人才结构,我们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在政治上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提高科学技术事业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在生活中提高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水平。历时几年,我们建立起一支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要力量的科学研究队伍,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机构四个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宣讲家文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科技辉煌成就与展望

  2.重大科技成就

  新中国的生产力极度落后,科学技术水平更是与世界水平相差甚远。面对技术难题,我国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学前沿,为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呕心沥血,艰苦奋斗,不断开创、填补和发展各个领域的科技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

  第一,应用科学取得较大进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进步很快。1965年,我国科学院组建了卫星设计院,进行了第一颗卫星的方案制定工作。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携带“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不仅标志我国已进入世界上能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先进国家行列,其获得的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也为以后的卫星设计提供了依据和经验。

  第二,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推广,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袁隆平从1960年就开始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历经八年,使用上千个品种,做了上万个杂交组合,终于培育出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大幅提高了我国水稻产量,对世界农业科学和粮食生产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袁隆平因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三,奠定国防科技事业基础。新中国从成立那一天起,就面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战争威胁。为了保卫祖国,捍卫和平,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吸引了吴有训、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和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取得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核科学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经过大量计算和反复论证,科技人员提出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科技人员经过数百次试验,攻破了一系列技术难关,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试验爆炸成功。我国在进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同时,已经开始了对氢弹原理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只用了两年八个月,赶在了法国的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表明我国已经掌握氢弹制造技术,进入了核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二)“改革与探索”时期——从1978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1.改革开放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这一时期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以及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系列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国家指令性科技计划的实施,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促成了面向经济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纵深部署,初步形成了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构筑了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战略框架。

  同时,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批成果,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前沿技术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增加科技投入和能力建设。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加大了科技资源投入,全面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这一时期,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科技计划体系日益完善,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基础研究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事业打开新局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特别是纳米科技等一批新的学科前沿和方向迅猛发展,成为未来创建新产业的科学基础。

  第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六大将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三,民营科技机构活力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共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对推动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形成、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取得显著成就,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和水平不断跃升。

  第一,“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国的科技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方向调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应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明确了“三步走”战略,并将其作为国家长期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我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逐步提出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依靠科技进步,更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多种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既要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第三,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3.重要科技突破与应用

宣讲家文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科技辉煌成就与展望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我国的科技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科技工作的战略重点向国民经济建设转移,科学技术成为新时代支撑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载人航天与空间探测的发展。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实现了“两人五天”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2011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2007年,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功实施“受控撞月”任务,标志着中国进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第二,高速铁路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在高速铁路领域,中国研制出一批高速列车,建立了高速磁悬浮列车的技术标准体系,设计和制造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已投入载客运行。在智能交通系统领域,中国开发了公交出行的网络布局、站点布局及车辆调度优化技术,研制了用于车载扫描式雷达探测装置,研发出实时地图匹配算法和快速地图匹配模型。

  第三,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004年,曙光4000A实现了每秒十万亿次运算速度的技术和应用双跨越,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商品化超级计算机,并在当年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五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十。2008年,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问世。2009年,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在超级计算机研制能力上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

  (三)“创新与跨越”的新时代——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和标志性成果,科技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站上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明确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

  1.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这十多年,是我国科技事业推进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创新成果最多、创新驱动发展效果最显著的十年,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

  第一,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重大关切。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既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整体能力体系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安排,又从支撑发展、维护安全的现实考量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攻坚突破、加速追赶转向自主可控、原创引领,从全球创新跟随者、参与者转向引领者、贡献者的新阶段。发明专利申请量十余年来全球最多,发明专利有效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第三,基础研究能力大幅提升。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快速提升,材料科学、化学等十四个学科进入世界前二,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向实现重大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持续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支持,在量子计算、宇宙观测等若干基础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成为高质量科学成果的主要贡献国。

  第四,战略高技术取得新跨越。重点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领域不断攀登科技制高点,探月工程完成“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嫦娥四号”首登月背,中国空间站长期驻人,深海空间站启动建设,火星探测计划启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第五,科技创新有力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赋能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高端产业方面,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正式运营,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先全球,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重大工程和重要活动方面,突破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建成世界额定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的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人民健康福祉方面,发现耐碱基因使作物增产,建成五十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手术机器人等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

  2.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顶层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2023年,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推动我国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拓展。

  第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治理体系。进一步理顺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科技管理体系形成新格局,建立科技监督与评估体系,激励创新的政策更加完善,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减负”行动,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推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下放。

  第二,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国家实验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

宣讲家文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科技辉煌成就与展望

  第三,科技人才队伍创新活力持续增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研人员激励与约束制度,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正形成最大规模海外科技人员“归国潮”,祖国对海外科技人才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成为众多海外科技人才的共同选择。作风学风实现实质性变化,构建科技监督大格局,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第四,区域创新形成梯次联动新格局。各地方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和主抓手,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区域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实现整体提升。区域创新合作从“点对点合作”拓展到“多对一合作”,梯次联动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3.全方位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起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新格局。全面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与一百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围绕全人类共同挑战提出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成果和人才体量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均有显著提高,为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人类在量子通信方面的标志性成果就是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交付使用,使得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已经从实验室演示走向产业化道路。我国已经建设完成合肥、济南等规模化量子通信城域网,“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

  2020年,随着长征三号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腾空而起,中国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被送入轨道。这次发射标志着耗时二十多年构建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宣告建成。北斗系统是按照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全球系统来建设的,可提供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免费服务能力,在全球范围处于领先地位。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可为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坚持“四个面向” 以科技强国建设引领现代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至关重要的阶段,对科技创新提出日益迫切的需求。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些领域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还有不少“软肋”。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统筹科技、外交、经济等形成合力,强化体系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非对称优势,为打赢中美科技战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要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人才中心。未来,我国将在更多领域进入“无人区”,需要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打造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由政策性开放转向制度性开放,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尽管形势严峻、挑战艰巨、任务重大,但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抢抓创新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丁明磊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市楹浦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宣讲家文稿: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科技辉煌成就与展望》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