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理想

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理想

花湮苍笙泪 2024-11-02 工程案例 4 次浏览 0个评论

  《教育,让自己长出力量》 王木春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多年来,有个问题时常在我脑中徘徊:需要怎样的精神特质,才能持续多年且乐此不疲地进行教育叙事写作?读到福建省特级教师王木春《教育,让自己长出力量》一书,颇有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感。换言之,在这本书的写作中,王木春做出了亲近可学的示范。

  教育,要心怀真诚

  真诚是为人之品质,与之对应的文本特质则是真实。真实,乃教育叙事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出发点。写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学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校园,乃至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的整个真实的世界。

  真诚乃发自内心,故自然而然要面对自我。王木春的笔下,有过去的自我,亦有当下的自我。从小学到中学,王木春一直是“差生”,高中补习一年才考上大学。后来,他成为老师,那个曾经作为“差生”的自己却并未被忘却,而是牢牢驻扎在心中,如携带一生的行囊。行囊不一定会成为负担,并未阻止他前行,而是让他有了一份对所谓“差生”或“后进生”的体贴,以及更加长远的期待与更加多元的评价。

  “教育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多少解题能力,也不是培养多少学生上北大、清华,而是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细节,比如回答老师问题时,要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声音洪亮,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管它正确与否,也不管在什么场合。”真诚还在于写出自我之外眼中所见、心中所感、脑中所思,把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学生对他说过的话、给他写来的信,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言语、性情,以及毕业前后差别巨大的变化皆照实写出。这是源于教育现场的第一手记录,是记录也是写作。这种写作无须讲究任何技巧,最重要的是写下教育生涯中值得不断回味的瞬间,写下即留痕、即永恒。

  诚如王木春所言,一个个瞬间即与一个个细节有关。

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理想

  基于教育现场的教育叙事写作,如果少了细节,其可信度与感染力肯定大打折扣:他想要给予参与打架的阿翔勒令退学时的强硬态度;女生在书信中讲述在北京时与地坛及《我与地坛》有关的交集;女儿放学回家后讲述平平无奇的最后一节课时的失落……细细想来,这些细节都是教育日常中的寻常小事,但若一味弃它们而去,又何尝不是巨大的损失?

  教育,要心怀敬畏

  怀有敬畏,是王木春做出的又一个示范。敬畏源于平等观,他视学生为一个与他等同的生命体、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体、一个拥有美好未来的生命体、一个随时向外传递各种情感的生命体。既然如此,对待学生不能不慎重。学生的每一次倾诉,他都尽可能给予回应;对学生说一番话、回复学生来信、请学生吃饭、赠学生书籍,皆需三思而后行。敬畏还是一种尊敬,即看重与学生相关的点点滴滴。即便是琐碎之事,在王木春眼里也是分量很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影响深远的。

  在水产加工厂上班的林告诉王老师,春节和村里人围坐看电视剧,在众人不解“孙文”为何人时,他脱口而出:“孙文就是孙中山嘛!”随着情节推进,大伙也明白孙文就是孙中山,不由得一起鼓掌。“王老师,我没有给你丢脸!”这是林说出的一句话,分量极重。这么件光彩之事,确乎给了他笑容与成就感。想当年,林上学时经常迟到缺课,最终也没考上大学。这样一个专程赶到学校告诉老师这件事的学生,该作何评价?在许多高中生眼中,这个问题的解答根本不算什么,可是林却看得极重,这是否与他极少被人夸赞有关?这样的学生只能被简单定义为“后进生”吗?

  因为敬畏,在王木春眼中所有学生都有同等分量、同样重量。成绩与表现,固然与学生的日常行为有关,却不会成为他把学生进行等次分别的理由。学生成绩高、表现好,固然可以让他欢喜或幸福,倘若反之,却也不会让他对学生差别对待。反过来,他们“教”给王木春的,则常常被他一字一句写下,镌刻成生命中历久弥新的场景。

  被他写入文章的所有学生,都是王木春感恩的对象。曾经,他们都是他课堂上的学生,他们的成长有赖于王老师的传道授业;而今,他们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常能给王木春以触动或启发,如此说来,他们何尝不是王老师的“老师”?这些特殊的“老师”不约而同地、常常地、悄悄地推动他向前走、向上走。

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理想

  以学生为核心的校园点滴,都是写作的富矿。从校园向外延伸,同行或前辈的教育故事和教学经验,同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这是王木春深知的,也是他一直在实践的。多年孜孜不倦的写作,何尝不是敬畏不泯的体现呢?

  教育,要心怀理想

  既然从事推动学生改变、期待其未来成长的教育事业,教师自身岂有停滞不前、不思进取之理?古往今来,但凡成就一番事业者,都是心怀理想之人。现状再好,他们也从不满足,他们明白,现状只是当下的某个状态,如果不继续前行,这样的好转瞬即逝。未来的越发美好,需要依靠执着的信念、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因为拥抱着理想,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能停滞的。一名教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不断用理想过滤麻木、淘洗倦怠的进阶之旅。理想是他孤独行走原始森林时的伙伴,是他暗夜里行船时的灯塔,是冷雨萧瑟冷风凄凉时的温暖之源。因为理想的存在,才能越发勇毅前行。那么,如何让理想之火把时刻点燃,从不熄灭?

  最需要提到的一种品质是自律。唯有自律,才能收获自信与自由。对王木春来讲,自律之最显著特征,莫过于甘之如饴、从未停歇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是散文,是诗,每个字词都流淌着浓郁的情感,读过这本书后不久,他慢慢从琐碎中发现真实的教育,它是职业,更是事业。“我敢说,没有阅读的唤醒,我的教育生活也许就一直处于从教最初那十年的状态,封闭、匆忙、疲惫、焦虑,内心混沌无光,却又有些自以为是。是书籍把我带向了远方,教会我如何去理解学生,理解自己,理解世界。”这是极为重要的总结陈词,是对书籍的总结,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总结。对他而言,阅读是逐渐达至理想边缘,与理想越来越近的一条道路。

  理想如果可轻易达到,那就不能称之为理想;如果付出多少心血与努力,都见不到一丝曙光,理想就只能是幻想。王木春在书中谈到了自己的理想:不要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或考上名校之学生多寡,而要更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要功利心太强,应该给学生灵性的施展留一片天空;给教师适当的闲暇,让他们因此更加从容、淡定,更懂得生命的真谛与教育的本真;校园里不仅有全新的建筑与设备,还要留存沉淀着历史厚度的建筑或物件;语文课不仅有试卷和考点,还要有因遇见美好瞬间而收获感动的许多点滴;教师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的理想——这些画面,不也正是本书所追求的吗?

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理想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6日 第10版

  作者:张家鸿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市楹浦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心怀真诚与敬畏,拥抱教育理想》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