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生活打卡季##秋日生活打卡记##讲好中国文化#坚持抄书打卡第212天: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看,“没文化”指的是没有文化知识。这类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盲目跟风或做出错误的决定。也有一部分人可能拿着无知当个性,拿着蛮横当娇宠,这种行为很可怕。
以电视剧《隐私的角落》为例,其中朱朝阳的母亲周春红便是一个典型的缺乏文化知识却对孩子有着极强控制欲的家长。她以自己的方式去“关爱”孩子,如强迫孩子喝牛奶,当孩子拒绝时,她会感到委屈与生气,甚至采取粗暴方式去回应,如用力擦孩子嘴。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内心的压抑和反抗。
《隐秘的角落》剧照,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图
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学历,是经历,还是阅历呢?其实都不是!一个较为靠谱的解释是,文化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抄书打卡第212天
“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正如古人所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修养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渴望。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有修养的人,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自然流露出不凡的气质。
“无需提醒的自觉”: 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虽其本意是指治理国家的策略,但也可引申到个人道德修养上的“无为”,即达到一种无需外在约束便能自觉行善的境界。文化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展现出优秀的文化品质。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的“枷锁”可理解为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表明自由并非绝对,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文化倡导人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文化则要求人们将善良转化为实际行动,如礼让他人,帮助弱势群体等,在面对重大事件时要有担当和奉献。
文化的核心要素“内在修养、自觉自律、自由与约束、善良与关爱”,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国庆假期,老公批评我家亲戚的孩子为例,他们虽已出门挣钱,却连见面打招呼的礼仪都不会,这也就是文化素养低的一种表现。通过学习,我们更应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全面考虑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孩子的文化教育中,引导他们向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