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用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遗失那温柔 2024-10-30 工程案例 7 次浏览 0个评论

  即便已经入秋,贵州的阳光依然热烈。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简称“兴农中学”)的校园里,戴着助听器、皮肤黝黑的蒲邦顺边走边跟记者说话,不觉间已经走上几百米的大坡。

  微风吹散额头的汗,83岁的老校长点上一支烟,操着一口流畅的四川话,谈了两个小时依然精神抖擞。“还是那个样子,一说起教育、学生就停不下来。”妻子夏晓霞打趣着身边干了30余年校长工作的丈夫。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即便目前已经是三所学校的校长,离开会场的蒲邦顺仍不忘把喝剩的半杯茶带走。

  “我也是农村孩子,深知农村孩子求学的艰辛,所以想改变他们的命运。”农民,是铭刻在蒲邦顺骨子里的本色,因此他将学校取名为“兴农中学”。

  来自四川大山深处,蒲邦顺是那个年代少有的从乡村走出去的大学生,他深知农村孩子求学的困难。早年的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教,也在四川教过书,后扎根贵州从教,如今俨然已是“半个贵州人”。1993年深秋,改革的东风吹到了贵阳,再过8年就可以退休的蒲邦顺嗅到了春天的气息,毅然辞去公办学校副校长的职位,借来3000元开办了“艳山红乡私立兴农职业学校”(兴农中学的前身)。

  兴农即“兴旺农村教育”,这是蒲邦顺从教最质朴、最宏大的理想。然而,这样宏大的理想却是在一间破旧的农房中生根发芽的。

  贵州自古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说法。虽然学费低廉,但当年的农民还是囊中羞涩。蒲邦顺深知这一点,大胆向农民喊出一句话:“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共同努力改变孩子命运。”

  那时的兴农中学规定,家长可以用农产品抵交学费,以此解决农村孩子因贫失学的困难。

  办学初期,学校条件简陋得难以想象:教室是农家的堂屋,院子里凹凸不平;学生的吃食见不到油腥,有豆腐就算打牙祭了;砍几根树干就是单杠器材,院子外山坡成了学生锻炼的操场。

  但在双向奔赴之下,许多孩子的命运从这一刻改变。学校首届学生杨连富是一名孤儿,自小靠吃百家饭长大。经历了中考的失败后,他本想南下打工。兴农中学免费招收复读生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初中老师把他送到了兴农中学。那段时间,他和其他35个同学(后增至43人)一起每晚学到凌晨,只在坚持不住时才回到宿舍眯一会儿。一年后,42个学生踏进了中专的校门,其中1人考上高中,6人跻身贵阳市中考前10名,创造了贵州民办教育的奇迹。现在的杨连富每年都会来母校看望蒲邦顺,还将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兴农中学。

  兴农一战成名,全省的农村贫困生都知道了贵阳郊区有这么一个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

  第二年,兴农中学租用改造闲置的厂房作为教学楼,开始招收初中新生。在1994年招收的161名复读生中,一年后有138人考上中专。之后的兴农中学生源爆满,一发不可收拾。多年来,兴农中学已经助力2万多名农村孩子圆大学梦。

  兴农的成功之道是什么?“花开有早晚,种子发芽有先后,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把中等生作为主要生源是兴农中学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蒲邦顺一语道破,他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理念,倡导教师为平凡的中等生实现不平凡的人生梦想提供机会。

  在兴农中学的采访中,记者遇见了学校的毕业生方腊,当初入校成绩不足300分的他于2003年从兴农中学考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我当年本来是没有机会的。”方腊仍然记得2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中考挫败的他走投无路,拨通了多所普通高中的电话,得到的答复总是“我们不招收你”。几经辗转之下,蒲邦顺收下了这个孩子,三年后的夏天方腊金榜题名。

  与记者的交谈中,蒲邦顺回忆起曾经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找到他,告诉他招生人员看了一下孩子的成绩单就扔了,孩子的母亲看到没有学校招收孩子,整整哭了一晚上。“暂时的成绩不能决定未来的命运。”蒲邦顺经常说:“教好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社会就有可能少了一个问题少年。”来自荔波的小蒙,曾被原就读学校记12次大过,校长称他为“害群之马”并将其开除,辗转来到兴农后,小蒙最终圆梦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小余因为外出打架惹事,长期被父母用铁链拴在家中,来到兴农中学后,最终考入江西财经大学,高考后他的母亲专程来校致谢:“如果不是遇到兴农中学,想必以后拴住我儿子的不是铁链而是手铐”……这些年最让蒲邦顺欣慰的是,自己办的学校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却没有听说过有一个学生存在重大违法犯罪行为的。

用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火车跑得快,需要车头带。在关注中等生的同时,蒲邦顺提出了“优差相帮,贫富相济”的策略,让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生作中等生的榜样和表率。1997年,兴农中学派出几组教师去县乡访贫问苦,为优秀贫困生全免或部分免学费,助力他们走得更远。

  当年,一位来自威宁的贫困学生因为没有换洗衣服,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强烈的自卑心理让他放弃学业、跑回家乡。蒲邦顺就把这个学生和他的家人一起请回学校,给其父安排了一份内勤工作。最终,这个从贫困泥土中“扒”出来的孩子不负众望,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

  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独山县地处贵州最南端,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十几年前,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优质师生流向城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家长不惜付出高额学费到贵阳、都匀等地求学。

  面对这种局面,独山县一直期望引进名校到独山合作办学,从而改变独山的教育现状。这与兴农中学的办学思路不谋而合。

  继52岁“下海”之后,已经72岁高龄的蒲邦顺于2013年力排众议,再次“出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独山县进行扶贫式办学。

  在新成立的独山县兴农中学,除了蒲邦顺及少数几名来自江苏海安的支教老师,副校长、中层干部以及其他任课教师全部来自独山县本地。与一般送书下乡、捐钱办学、以高薪请名师名校长办学任教的教育扶贫不同,蒲邦顺不搞“输血式帮扶”。

  “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必须充分调动本地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提升自信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帮扶的目标。”蒲邦顺认为,这是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治本之法。

  一位40多岁的女教师此前长期在独山地区工作,她以前觉得教师职业只是一份普通工作,蒲邦顺刚来便与大家交谈良久,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当老师的荣誉感”。

  在蒲邦顺的努力下,独山县兴农中学与贵阳市白云兴农中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无缝对接”,共享贵阳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学交流、师生互访、同卷考试、统一改卷、共同评卷,蒲邦顺努力调动本地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2013年办学至今,独山县兴农中学培养的农村学生有80%进入了高等学府,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因为兴农中学,独山县教育事业实现了“弯道超车”,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用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心里要有三个“对得起”

  蒲邦顺在校长岗位上工作超过30年,其他地区的校长也曾让经验丰富的他分享经验,他常说自己心里有三个“对得起”,即“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长、学生,对得起自己”。

  位于贵阳市白云区的兴农中学现有学生近4500人,独山县兴农中学有在校生近3500人,兴农中学目前托管的独山县第六中学有在校生1800人。作为三所学校的校长,蒲邦顺头上顶着教育集团董事长的名号,但他说:“在我这里,没有董事长,只有校长。”

  对于外来投资入股参与办学的模式,蒲邦顺非常谨慎:“不能与不懂教育的投资者合作,以避免产生‘我要办学,他要赚钱,志不同道不合’的局面,背离自己为发展教育而办学的初心。”

  事实上,这些年许多企业对兴农中学很有兴趣。“一家上市集团曾要出资8.7个亿,还有一个要花6.3亿元买我的学校。”而这些都被蒲邦顺婉言拒绝了。

  蒲邦顺年轻时曾在四川贫困地区当教师,他现在还记得一家五口指着自己每月120块钱工资生活的日子。刚创办兴农中学的时候,他也曾一度发不出来工资,当时岳父一家无条件借钱支持他,因为他“办的是善事”。

  在独山,当县里决定给蒲邦顺50万年薪时,他分文不取,却为当地教师多争取到每月1200元的额外补助,“因为我也在贫困的地方长期工作过”。

  事实上,30多年来兴农中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的费用达亿元以上,资助对象近3万人。去年,蒲邦顺又无偿投入数千万元协助独山县委、县政府创办独山县第六中学,支持独山县教育事业。今年独山县兴农中学管理期满,蒲邦顺履行当初对独山县委、县政府的承诺,“不带走独山兴农中学的一草一木、不索取一分一文”。即便在这所学校他曾拿出数千万元资金修缮校舍、美化环境。有人说他傻,蒲邦顺不为所动,他说:“把学校办好,交给国家我愿意。”

  “这些钱不应该是我的,我还是只有最初的那3000元,其他都是国家的。”从农家小院起家,蒲邦顺初心不变,他说“兴农中学兴在‘农’字上,学校大门始终向农村学生敞开”。

  要当百岁校长

  如今,已经83岁的蒲邦顺仍然每天早上准点到办公室,为了工作方便,他和妻子几十年来一直都住在学校由两间教室改成的宿舍里。

用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每逢高考,蒲邦顺都会在开考前一天驱车赶往独山县,次日出现在考点门口为考生加油打气,待学生全部进入考场后,他又会赶回贵阳,参加下午兴农中学本部的送考,20多年来风雨无阻;毕业之时他会对孩子一一送别,每年元旦晚会,他都会用超过三个小时的时间走进学校的每间教室,为孩子们送上新年祝福。在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面对这位老人一点不生疏,此起彼伏的“蒲爷爷”响成一片。除此之外,这些年蒲邦顺还为学校150多对教师主持过婚礼,教师们说他“是校长更是家长”。

  早年在新疆相遇、陪伴他大半辈子的妻子夏晓霞告诉记者,这些年老蒲仿佛愈发年轻了,还像年轻时那样拼命工作,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有两次因为加班,我回宿舍时已经是半夜了,但是蒲校长房间里的灯还亮着,他经常工作到半夜,加上需要往返独山和贵阳,常常在车上上一秒还和我们说话,下一秒就睡着了。”学校校办工作人员金芝告诉记者。

  “我要争分夺秒,把自己对教育的思考和办学经验留下来。”蒲邦顺干劲十足,这既是学生和妻子对他的期望,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在蒲邦顺的感召下,已毕业的兴农中学校友希望通过慈善基金资助贫困的学弟学妹。2024年5月9日,由民进中央发起的开明慈善基金会捐赠仪式在京举行,同样是民进会员的蒲邦顺代表学校和爱心校友在基金会设立“兴农中学校友爱心接力基金”合作项目,汇聚天下兴农学子力量,为更多农村学生送去帮助和支持。

  多年来,蒲邦顺和兴农中学收获了很多,兴农中学被贵州省教育厅誉为“贵州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他本人先后荣获首届叶圣陶教师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第七届贵州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新时代的贵州人”等荣誉。

  不过已过耄耋之年的蒲邦顺显然还不“知足”,毕竟“我还要当‘百岁校长’哩!”,老人嘿嘿一笑,眉头也舒展开来,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的那个秋天……

  《中国教师报》2024年10月23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万景达 □ 吴 霓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州市楹浦实业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用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